法制与反腐新闻网海南新闻(梦蓝山)查理高中时是最受老师宠爱的学生。他的英文老师是布朗小姐,年轻、漂亮、极富有吸引力。查理必须勤奋学习以捍卫“老师的宝贝”这一称号,而且后来真的成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,这大概与毕业典礼上发生的事情密切相关。受人爱戴的布朗小姐站起身来,出人意料地向他表示了个人的祝贺——她当众吻了查理!
可想而知,对于其他的男孩子而言,是静默和沮丧。几个男孩包围了布朗小姐,为首的一位质问她为何冷落了其他学生。布朗小姐说,如果其他男孩子如果像查理一样努力,并有出色表现,她也会吻他们的。
查理他决心,毕业后一定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值得布朗小姐报之一吻。他以异常勤奋进入报界,放光溢彩,最终被杜鲁门总统亲自任命为白宫的首席秘书。而这一选择绝非偶然,因为带头包围布朗小姐并告诉她自己感到冷落的男孩,正是杜鲁门总统本人。“去干一番事业,你也会得到我的吻"。于是,杜鲁门请罗斯就职后第一时间电话給布朗小姐“您还记得我未曾获得的那个吻吗?......"
"一个吻成就一位总统"的故事,都有很多类似的老师或者学校,成为个人成长重要的案例。古今中外,学校作为育人之地,老师作为园丁,责无旁贷的承担起了孩子教育的重要载体。可是,难道唯有此才成为教育唯一的要素吗?
在移民之前,花时间对海外的教育做了一定的研究,多少还是对所谓的精英教育有所保留。因为作为普通家庭,孩子能够快乐的成长,才是我们所期望的。原本打算在北素里居住,就读PA的私校,结果咨询后发现孩子还是需要进行英文的考试。尽管孩子两岁就开始有英文家教,但是离私校的直接入学,估计还有差距。上篇浅显谈到了公校和私校的思考,事实上对于我们而言,是没有选择的选择,那就是公校。
其实私校也好、公校也罢,涉及到的是一个家庭,尤其是做父母的对教育的认知和看法,甚至是个人希望通过孩子传递人生观的一种方式。千万个父母有着千千万的教育方式和方法,是一个家庭、家族、甚至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。个人认为,从一个孩子的个体而言,主要是三个外部环境,构成了孩子的成长要素。
孩子成长的第一要素是原生家庭,即父母或者带孩子长大的人。记得很小的时候看过一个印度电影《流浪者》,拉兹自幼在贫困的环境中长大,后被拉贡纳特当年的仇家引诱赶起偷盗抢劫的营生。按照这位大法官的说法,他就是一个天生的坏蛋与堕落者。最有名的一句话“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,小偷的儿子永远是小偷"。我一直对这句话,嗤之以鼻,甚至不屑一顾。可是做了父母之后,从概率的角度去理解这句话,也许有另外一部分道理。
如果父母好吃懒做,甚至偷偷抢抢,那么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会怎么样呢?如果生活在一个家庭和睦,知书达理的家庭,孩子多半也不会坏到哪里去吧。所以父母,是孩子第一个模仿和学习的榜样。这也是我们从自己的言谈举止、处事为人或者性格等方面,或多或少的可以看见自己父母的影子。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",永远要求孩子去读书、去努力、去拼搏,自己却打着麻将、看着电影的父母,对孩子过高的要求和期望,是不公平的。
孩子成长的第二要素当然是学校,学校也许是除了家庭之外,孩子身处其中时间最长的地方了。所以从学校的文化和风格,到老师和同学,都会对孩子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。很多优秀的名人,看似普通,往往因为遇见了一个好的老师、或者学长,启发和引导从而有所成就,就如同前面提及的杜鲁门总统。其实作为普通人的我们,也都有过因为某一个老师的欣赏,某一个同学的赞美,从而喜欢上了某一个学科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。
孩子成长的第三要素是社会,包括邻居和邻居的孩子、父母的朋友、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朋友。在成长的过程里,每个孩子都会在学校、邻居的小伙伴里结交一些朋友,随着年龄长大,社交的需要,很多朋友对于其影响有的时候远远超过老师、甚至父母的影响。
正是基于上述的考虑和考量,才发现孟母三迁,择邻而居,择师而从,从事物的客观规律,即高概率的角度看,还是非常有道理的。记得有句话,环境塑造人,虽然有片面之处,但是大部分还是有道理的。虽然说家庭、学校和社会对于孩子的成长,交相呼应,相辅相成。但是对于有些孩子,在哪里都会长成参天大树,那就是所谓的“别人家的孩子吧!"。
想到这些才发现,担心和焦虑,没有任何意义。上帝的安排,就是最好的安排。我们来到了美丽的西温,这里的公校资源可以说是整个温哥华最丰富的地方。而且很多小学都非常的优秀比如WestBay、Caufield,Ridgeview等。三所公立中学各有特色,名列大温地区的前茅。当然,唯一的两所私校Collingwood和Mulgrave也更是名声在外。
必须承认作为华裔,读书重要已经成为挥之不去的一种思想和理念。可是和孩子一路相伴,拥有完整的人格、坚强的品质、乐观的心态和一颗感恩的心,也许比读书更重要。陪孩子成长,本身就是人生中,最弥足珍贵,幸福满满的时光。顺其自然吧,先让家庭和孩子们安定下来,生活步入正规,才是生活的意义所在。至于孩子的学业,逐渐的适应本地生活之后,再慢慢的摸索和调整。果然,两年后上帝又指引我们,走向了另外的一个方向。
条条大路通罗马,是从结果看过程的。但是从过程看,有的路也许会快点,有的路看似漫长,但是或许更安全点,所以各有特色和优劣。公校和私校,实际上是没有可比性。因为,这往往由孩子本身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爱好,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和定位,以及家庭的文化和经济实力等各方面所决定的。
一句老话,没有对错!更没有好坏!只有适合和不适合而已!甚至不客气的说,我和很多父母一样,只是上帝給了我们做父母去养育孩子的机会,并不代表我们真正的有能力和资格去教育孩子。而更多的时候,我们是在和孩子一起去成长,并在这条成长的道路上和孩子互动,一起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