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海网、新海南客户端 记者 胡丽齐
“这里有个细节要注意,接口处的藤条巧妙藏好,可不能影响美观……”周末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南林乡南林村委会里,2025年保亭社区教育下半年藤竹编培训班正热闹开课。
课堂上,黎族藤竹编织技艺县级传承人高会娟手里攥着几根白藤条,手指翻飞间上下交织,没一会儿,一个腰篓的底部就初见雏形。利落的手法、精巧的编织,引得现场学员们阵阵掌声与喝彩。
从儿时对藤编的懵懂喜爱,到如今肩负传承重任,高会娟的脚步从未停歇。她走进校园、深入社区,奔走在山林间寻找合适的藤材,将黎族藤竹编织技艺倾囊相授。7年来,她已对超万人次义务授课,学生遍布保亭、三亚、乐东、东方、五指山等市县。2024年,高会娟荣获全国新时代“百姓学习之星”。
高会娟向记者展示创新藤编作品。记者 胡丽齐 摄
7岁与藤编结缘 编织藤器换学费
1984年,高会娟出生在南林乡罗葵村委会。在她的童年记忆里,院子里总有外婆、妈妈忙碌的身影。她们手里攥着白色的藤条,手指翻飞间,原本零散的藤条慢慢“长”成腰篓、果盘、扁担,变成家里日常要用的物件。
“那时候几乎每家每户的老人都会编藤,家里需要什么就编什么,我就觉得神奇,几根藤条怎么就能变出这么多东西?”7岁的高会娟忍不住凑上前,捡起外婆削下的碎藤条,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手上绕来绕去。外婆不催,妈妈也不赶,就任由她在一旁“捣乱”。看着看着,她竟无师自通,外婆编腰篓时“挑一压一”的手法,妈妈收边时巧妙藏起接口的技巧,她看一眼就能记住,拿起藤条试着编,竟像模像样。
高会娟在家里编织藤编。记者 胡丽齐 摄
日子久了,高会娟对藤编成了“瘾”。白天追着外婆、妈妈问东问西,晚上做梦也都是藤条在眼前绕来绕去。“梦里全是怎么把藤条编得更紧,怎么让花样更好看。”高会娟说,儿时的她从模仿大人的样式,到自己琢磨新花样,脑子里总有清晰的步骤。
黎族藤竹编织看着简单,其实门道却不少,工序可以概况为采集原料、处理原料和编织器物三个阶段。对于儿时的高会娟来说,最辛苦的环节莫过于采集原料、处理原料。8岁那年,高会娟缠着外婆要上山砍藤。山路滑,每次上山下山都会摔好几跤,藤条上的刺扎进手里,疼得眼泪直打转,却攥着藤条不肯放。“扛着一小捆藤条回来时,手被扎得全是小口子,但一想到能编新东西,我又就浑身是劲。”
处理藤材的过程也十分磨性子。高会娟介绍,从山上砍回的藤条要先削去节疤,用水煮过防虫,晒干后还要剖开、劈细,再用特制工具拉得粗细均匀备用,才可以进行编织创作。
小学毕业时,高会娟已经把外婆和妈妈的手艺学了个遍。有次学校布置手工作业,她编了个精巧的藤编果盘交上去,惹得老师同学都来问。更让她骄傲的是,每逢赶集,外婆都挑着她编的藤制品去卖,满满一担子,总能卖光,换来的钱刚好够交学费。
“没想到自己能坚持三十多年。当年随便玩玩的爱好,竟成了这辈子最想做好的事。”高会娟感慨道。
四处拜师取经 让藤编在创新中“活”起来
随着时代的发展,塑料制品逐渐代替了黎乡村寨里的藤编制品,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,祖辈传下来的藤编手艺,眼看就要断了档。
彼时的高会娟,已经嫁到隔壁的什丁村,忙于生计,手里的藤条不知不觉放下了。可每当看到角落里落灰的旧藤器,高会娟心里总不是滋味。“不能就这么让它失传了!”她打定主意,先从身边的姐妹开始,农忙歇脚时,搬个小板凳围坐在一起,拿出早就备好的藤材,手把手教大家编藤条。就这样,高会娟开始了公益传授之路。
高会娟手把手教学藤编技艺。记者 胡丽齐 摄
适应新形势,除了传承,更要创新。有天夜里,高会娟做了一个梦,一位白发老奶奶在梦中笑着对她说“你编的东西不能总那么单调,得有点新意思才行啊。”醒来后,高会娟翻来覆去地琢磨,“创新?到底什么是创新?”
带着疑惑,高会娟开始了尝试。颜色单一,那就给藤条染色,让它好看、时髦。高会娟走村串巷,向织黎锦的老人学习染色,从山林间取野生的草木作为染料。比如,想染黑色,就将藤条与厚皮树的皮放一起煮;想染黄色,就将藤条与捣碎的黄姜浸泡;想染红色,就将藤条与苏木放一起煮。与此同时,为再添黎族文化的独特韵味,她还将黎族图腾的花纹、山水草木等编进了藤器中。
“泥巴能塑形,藤条能缠绕,它们结合起来会怎样?”2019年,高会娟经常跑到山上挖黏土,学着烧黎陶,墙角失败的陶制品、黏土越垒越高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终于,做出了结实的黎陶。她用藤条沿着陶壁编出花纹,既能装水,又带着藤编的灵秀,常常一亮相就被人订走。
作为传承人,高会娟深知想要让藤编这项非遗技艺真正走进更多人的视野、在时代浪潮中扎稳根基,单靠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。农忙之余,她把“藤编小课堂”开在家中、乡里和校园,学员既有乡邻妇女,也有各地慕名而来的徒弟。大家跟着她学编筐子、饰品,既学了手艺,又能补贴家用。“我跟高老师学习有一年的时间,她很有耐心,遇到不懂的随时线上找她,总会倾囊相授。”村民高爱香感慨道。
今年,高会娟的两位徒弟林秀珍、林海霞获评黎族藤竹编织技艺县级传承人。“看着她们能独当一面,把这门手艺稳稳接过去,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!”看着阳光下晾晒的一排排藤条,她欣慰地说道。
版权护航、线上圈粉 藤编传承路越走越宽
走进高会娟家的院子,仿佛踏入一个藤编的秘境:墙角整齐种着染藤用的黄姜和苏木,凉亭下的玻璃桌上,一个编了一半的藤篮静静躺着,露出细密交错的纹路。旁边由厨房改造的工作室里,更是让人挪不开眼——墙上挂着藤帽、腰篓、花篮,架子上摆着能盛茶叶的小茶篓,带黎族花纹的挎包旁,别出心裁的黎陶藤编花瓶格外惹眼。三十多种类别的作品琳琅满目,每一件都透着巧思。
这些藤编艺术品不仅模样精巧,还有个特别之处:它们都有一张版权登记证书。“就像给孩子上了户口,心里踏实。”高会娟笑着拿出一叠证书向记者展示。
这份踏实感,源于保亭对民间文艺的版权保护。去年9月,保亭入选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,年底,海南省民间文艺版权服务工作站(保亭站)揭牌成立,为创作者提供“一站式”的版权咨询、登记和维权服务。今年年初,在工作站工作人员的指导下,高会娟一口气给20件作品申办了版权登记。“有了版权保护,创作起来更有底气,哪怕是新花样,也敢放心往外亮了。”
高会娟走进保亭青年夜校,传授藤编技艺。记者 胡丽齐 摄
除了线下开课,高会娟还学起了拍短视频。镜头里,她背着竹篓上山采藤,在院子里煮藤条、削藤丝,手指翻飞间编出一个个精巧物件,配上田园里的瓜果蔬菜和鸟鸣,很快在网上攒了不少粉丝。“常有粉丝私信说想来学,还有人特地从外地赶来。”高会娟说。
乐东的高一学生符永裕就是其中之一。一年前,他刷到高会娟编藤的视频,被那些栩栩如生的藤器吸引,专程来拜师。“现在我们像朋友一样,线上常聊新构思,她从不藏私,免费教我。”符永裕说,高会娟的耐心让他对这门手艺越来越着迷。
如今,“藤编小课堂”里多了不少年轻人的身影。“他们脑子活,想象力非常丰富,编出来的作品创意感十足。”高会娟看着学生们的创新作品,眼里满是欣慰,“我教他们,就是盼着这手艺能传下去,让更多年轻人知道黎族藤编有多美。”
尽管平时还要忙着种地,但只要有人邀请讲课,高会娟从不推辞。“接下来,我想挑些好苗子,组个团队,一起琢磨新作品,把藤编推得更远,走向世界的舞台。”她望着架子上的藤器,语气坚定,“非遗不能丢,下一代传承人,说不定就在这些学生里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