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南日报讯(张永生)日前,海南省警方通报两起伪造环境在线监测数据案件:乐东污水处理厂将采样水管插入矿泉水瓶,琼中污水处理厂多次篡改监测仪器参数。据悉,这两起案件成功破获,是海南省此类案件零的突破,体现出了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的零容忍。
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“哨兵”和“耳目”,监测数据是评估环境质量状况、评价环境治理成效、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,一旦失真,后果不堪设想。但近年来,监测数据却成为环境领域造假的重灾区,一些地方、企业热衷搞“数字环保”,把监测数据当成可以任意揉捏的橡皮泥,极尽篡改之能事,有时改不了数据就直接改仪器参数。此次涉事的两家污水处理厂的造假手法,未必不是跟样学样的结果,但纸终究包不住火。如今,随着案件的成功侦破,6名相关责任人被刑拘,事情似乎可以告一段落,然而,有些问题仍值得追问。
监测数据掺水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非常严重,从中央到省里打击监测数据造假的态度十分坚决,新环保法及“两高”关于环境犯罪的司法解释中,对“篡改、伪造监测数据”的惩处也是空前严厉。对此,相关地方、企业理应心知肚明,可为什么还要错上加错、铤而走险?归根结底,首先是生态环保意识低下。一些地方、企业总觉得治理污染、保护环境,“说起来重要,做起来次要,忙起来可以不要”。于是,尽管大会小会开得不比别人少,各种文件出台得不比别人少,可实打实、硬碰硬的行动却不多。更关键的是部门利益作祟。一些企业的小算盘打得啪啪响,认为监测数据是个“雷”,如果暴露了真实情况,就得花大把的真金白银去治理,这等于是自找麻烦,远不如改数据来得省事。而一些地方考虑得也很现实,治污效果直接影响到项目审批,如果污染问题解决不到位、监测数据不达标,不仅意味着新上马项目会被限制审批、政绩将会“缩水”,而且自己向上级也交不了账,搞得不好还要挪“位子”、掉“帽子”,倒不如改数据一了百了。算来算去,念念不忘的无非是一时经济效益的“小账”,忽视的却是生态效益、社会效益的“大账”。
有道是: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。因此,打击包括监测数据掺水在内的环保造假行为,显然不能仅依赖某些地方、企业的自觉,关键是持续强化监管。一方面,要主动出击,紧盯严防,不放过任何角落,不留下任何死角;另一方面,要动态监督,机动灵活,建起“流动哨”,常杀“回马枪”;同时,还要创新思路,创新手段,善用大数据,破除“障眼法”。应该看到,环保监测数据造假看似防不胜防,其实有其规律可循。及时发现蛛丝马迹,锁定数据异常的线索,迅速开展“飞行检查”,肯定能够打造假者一个措手不及。
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发展的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。但我们要的是真正的“绿水青山”,而不是掺水数据撑起来的“绿水青山”。实际上,任何环保造假行为都与绿色发展理念背道而驰,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,都应当也必将受到严惩。就此而言,警方破获的两起环境检测数据造假案件,对涉事者是教训,对后来者是警示,对监管者也是一种提醒。